山亭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西安灞桥区在哪里([陕西 西安市灞桥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08:08:38    

灞桥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东部,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南与长安区为邻,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北与高陵区为界,区域面积324.3平方千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类型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3.7℃。截至2022年10月,灞桥区辖9个街道,实际管辖7个街道。2021年末,灞桥区常住人口为59.92万人。

夏、商,属古杜柏国管辖。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筑霸城(即芷阳宫),秦庄襄王因芷阳宫而置芷阳县,区境在其辖地。汉文帝九年(前171年),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三国时,魏改霸陵县为霸城县。南北朝时,北周在长安县东部设万年县,后将霸城县并入万年县。唐天宝七年(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咸宁县,将其辖地并入长安县。1955年1月,设立灞桥区。2020年6月,灞桥区被小康杂志评为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历史沿革

夏、商,属古杜柏国管辖。

西周,属周都丰镐的近畿之地。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筑霸城(即芷阳宫),秦庄襄王因芷阳宫而置芷阳县,区境在其辖地。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在区南部狄寨嫄为其母薄太后筑陵墓,置南陵县。汉文帝九年(前171年),又在薄太后陵北为其营造霸陵,遂改芷阳县为霸陵县。新莽天凤二年(15年),更霸陵县为水章县。汉更始元年(23年),复水章县为霸陵县。

三国时,魏改霸陵县为霸城县。

南北朝时,北周在长安县东部设万年县,后将霸城县并入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万年县为大兴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大兴县为万年县。唐天宝七年(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复咸宁县为万年县。

灞桥区

五代时,改为大年县。

宋,改为樊川县。

金,复为咸宁县。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咸宁县,将其辖地并入长安县。

1955年1月,设立灞桥区。

1965年10月,撤销灞桥区建制,并入西安市郊区。

1980年4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区建制。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灞桥区辖9个街道:纺织城街道、十里铺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洪庆街道、狄寨街道、灞桥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实际管辖7个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由西安国际港务区托管。灞桥区人民政府驻地纺织城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灞桥区,位于西安市东部,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南与长安区为邻,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北与高陵区为界,地理坐标在东径108°59'27”~109°16'21",北纬34°10'04”~34°27'39"之间,南北长32.5千米,东西宽25.9千米,区域面积324.3平方千米。

地质

灞桥区除东部崇阳沟一带属前寒武纪变质岩层构成的骊山隆起区的西延部分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属新生界松散岩层构成的周至——西安凹陷区的东部边缘地带。

地形地貌

灞桥区地形地貌复杂,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螈,浐河、灞河和渭河三河穿境而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梯形倾斜。高低悬殊,境内最高点洪庆街道栗沟村海拔1241.7米,最低点新合街道南郑村海拔358.9米,相对高差882.8米。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川、原、山、坡俱全,可划分为北部渭河冲击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东南部台原区三个类型。

气候

灞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前冬偏冷后冬偏暖、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短时暴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暴雨、雷电、大风、寒潮等。年平均气温约13.7℃,降水量约684.7毫米。

水文

灞桥区境内的河流有三条,分别是:浐河、灞河、渭河,均属黄河水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灞桥区的水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下水和浐河、灞河、渭河过境客水。浐河、灞河、渭河三条河流的年平均经流量分别为1.75亿立方米、6.07亿立方米和55.6亿立方米。浐河最枯时断流,灞河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断流,渭河最枯流量为40立方米/秒。

矿产资源

灞桥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矿产。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灞河、浐河下游的砂石蕴藏量50354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4349万立方米。洪庆山石墨矿总蕴藏量4500吨,矿物蕴藏量500万吨。还有片麻岩4.8亿立方米,硅石、花岗岩和方解石等均有一定开发价值。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1955年1月,设立灞桥区。

文物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灞桥区红旗街道半坡村北侧浐河东岸二级阶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主要遗存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还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等。遗址分为居住、墓葬和制陶作坊三区。该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为研究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内涵和性质,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

灞桥遗址

灞桥遗址,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柳巷村灞河河床内,为半圆拱厚墩联拱石桥遗址。古桥横跨灞河,西南至东北走向,总长度估计达400米左右,桥墩为船形,长9.25~9.75米,宽2.4米,其上部有石雕龙头装饰。灞桥遗址是灞河流域现存较少的隋代桥梁遗址,为研究古往今来交通历史、修桥筑路技术、隋唐时期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96年11月20日,灞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桥遗址

老牛坡遗址

老牛坡遗址,位于灞桥区洪庆街道灞水北岸第二级台地上,呈扇形狭长状,东西长约1千米,南北宽约0.5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遗址主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代、商代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商代遗迹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冶铜作坊、陶窑、灰坑以及墓葬、车马坑等,出土陶器、青铜器、玉石器、蚌器和卜骨等。对研究陕西商代考古学文化以及商代疆域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25日,老牛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坡遗址

霸陵

霸陵,位于灞桥区白鹿原西端,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霸陵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2001年6月25日,霸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陵

薄太后陵

薄太后陵,又称薄姬冢,位于灞桥区狄寨街道鲍旗寨村,是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太后的墓葬。薄太后陵封土夯筑而成,呈覆斗状,四周为农田。薄太后陵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3月5日,薄太后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薄太后陵

窦皇后陵

窦皇后陵,位于灞桥区席王街道任家坡村,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皇后的墓葬。窦皇后陵平地起冢,形如覆斗,封土顶部和底部平面均近方形,陵园的西墙和南墙部分城垣遗址尚存。陵园内发现大量建筑遗存,有西汉简瓦、板瓦、云纹瓦当等。陵园附近,有专为陵园建筑烧造砖瓦的窑址。陵园东部的丛葬坑内出土陶罐、彩绘陶罐及马、牛、羊等动物骨骼。窦皇后陵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2013年3月5日,窦皇后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皇后陵

风景名胜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位于灞桥区水安路368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6]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以白鹿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出白鹿之仓民俗文化园区、白鹿仓文博园、白鹿游乐园、航空飞行营地、温泉房车营地、运动体验营地。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

鲸鱼沟竹海景区

鲸鱼沟竹海景区,位于灞桥区白鹿原狄寨风光路南西车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休闲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综合园区。景点有:百果园、关中竹海、奇石林、瀑布、鲸鱼湖、竹海亭、望月亭、稻草人乐园、报恩寺宗教文化区等。

鲸鱼沟竹海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