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其地理坐标东经自113.36~114.15度,北纬34.55~35.11度,其四邻,东接封丘,西邻武陟、获嘉,背靠新乡、延津,南于中牟和郑州郊区隔河相望,居四市交汇之中心。与省会郑州一河之隔、四桥相连,被誉为“郑州后花园,新乡南大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历史沿革
原阳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原武、阳武两县合并而成。
今原阳县境域夏代属兖州,商代属畿内。周灭商后,划畿内为邶、鄘、卫三国,原阳地方大部属鄘,部分属卫。春秋时属郑国,境内有扈、衡雍、城棣、修泽、践上等小邑和小国暴。战国时,先属郑、魏、后属魏、韩。
秦时。置阳武县,治今原阳县城东南14公里处(早为河湮),辖今原阳县东部、中部;置卷县,治今境内西部圈城村,辖今原阳县西部。二县皆羁三川郡。今县境东北部则属酸枣县辖。
西汉时,析阳武县置原武县,治今原阳县城,辖今县境中部;阳武县辖今县境东南部。阳武、原武、卷三县皆属河南郡;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属司隶校尉部(监察区)河南郡,新莽时改阳武县为阳桓县,改原武县为原桓县;东汉建武时,阳桓、原桓复名阳武、原武,与卷县皆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三国时,阳、原、卷皆属魏司州河南尹。正始五年(244),析河南尹置荥阳郡,三县皆属之。嘉平元年(249),废荥阳郡,三县仍属河南尹。咸熙初,于原武县置原武郡。
晋初,原武郡、县皆废,地入阳武。阳武、卷属荥阳郡(泰始二年[266]置)。十六国时,阳武、卷二县随荥阳郡先后属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和后燕。
南朝宋武帝永初(420~422)时,北平关、洛,复置司州,领荥阳郡、阳武、卷均属之。少帝景平元年(423),司州之地皆入北魏。
北魏时,阳武、卷属北豫州荥阳郡。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卷县废,与中牟县皆并入阳武。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置卷县,与阳武同属北豫州荥阳郡。宣武帝景明(500~503)初,析阳武,复置中牟县。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复置原武县,仍属北豫州荥阳郡。
东魏时,析荥阳郡置广武郡(亦属北豫州),阳武、原武隶之。卷仍属荥阳郡。
北齐,废卷县入荥阳县,废原武县入阳武县,阳武县治移汴水南一里,县仍属广武郡。
北周建德六年(577),置荥州,阳武县隶于荥州广武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阳武县属郑州(开皇元年荥州改为郑州)。开皇五年(585),阳武县治由汴水南迁原址。开皇十六年(596),置原陵县,治古卷县之阳池城(今原武镇),辖今县境西部,与阳武同属管州。大业三年(607),改管州为荥阳郡,原陵、阳武俱属荥阳郡。
唐初,改原陵县为原武县。武德四年(621),阳武县移治于汉原武城(今原阳县城),二县皆属管州(荥阳郡改)。
贞观初,全国设10道(监察区),管州归河南道。贞观元年,原、阳二县属河南道郑州。玄宗天宝元年(747)改州为郡,原、阳二县属荥阳郡(郑州改)。嗣后,郑州、荥阳郡之名反复更改,但名异而地域同,唯州之上另有道级监察区--河南道。
五代时,后梁太祖开平(907~911)初置开封府,阳武县隶之;原武县仍属河南道郑州。后唐,开封府降为汴州,后晋天福中(936-947),仍升为开封府,阳武县皆属之。后汉、后周因袭后晋,阳武属开封府,原武属郑州。
宋初仍设道。太宗时,改道为路。阳武属京东路开封府,原武属京西路郑州。仁宗皇祜五年(1053),阳武属京畿路开封府;原武属京畿路辅郡郑州。英宗治平间(10641067)置原武监(为牧马行政区,与县平行),神宗熙宁初废。
神宗熙宁五年(1072),原武县并入阳武县。哲宗元祐(1086~1094)初,复置原武县与原武监,均属京西北路郑州(京西路于庆历中分为南、北两路)。绍圣四年(1097),原武监废。徽宗崇宁四年(1105),郑州划为京畿路西辅,大观四年(1110),仍改京西北路,原武县隶属随郑州改。政和七年(1117),酸枣县(属京畿路开封府)改名延津县,今原阳县东北部一部分村庄为其所辖。
金初,阳武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原武县属南京路郑州。章宗泰和(1201~1208)中,延津县(属南京路开封府)迁治于延州店(即今原阳县延州村)。宣宗贞祐三年(1215),置延州(治延州店),隶于南京路,辖延津、阳武、原武三县。
元代始设省。原武、阳武和延津三县均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京路。原武初属郑州,寻改归开封府,后又属延州;阳武、延津仍属延州。世祖至元九年(1272)废延州,原武、阳武直隶于南京路。旧延州州治及附近村庄(今原阳县东北部)由延津县划入阳武县。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南京路改称汴梁路,阳武、原武仍隶之。
明洪武初,析原武县置安城县,辖今原阳县西南部,县城旧址在今原阳县胡村铺。安城与原武、阳武均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正统中(1436-1449),安城县废。代宗景泰三年(1452)四月,因河淹原武县城,移治于古卷城.水退后,复还旧治。清初,原、阳二县皆属河南省开封府。雍正二年(1724),原武县改属河南省彰卫怀道怀庆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阳武县也属怀庆府。
民国2年(1913),废府,设豫北道,翌年改称河北道,原、阳二县皆隶之。民国17年(1928),废道设行政区,原、阳二县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翌年,废行政区,二县直属河南省。民国21年(1932)8月,设行政督察区。原、阳二县分属第十三、十四行政督察区,10月,又同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原、阳二县相继为日本侵略军占领,1939年4月被划归伪豫北道。1945年抗日胜利后,二县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5年3月,中共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置原阳县,属太行第七专区,辖阳武、原武二县南部边区。10月,原阳县制撤销。1947年7月,重置原阳县,属冀鲁豫区第四专区。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撤销,原阳县随冀鲁豫行署改归华北人民政府领导。是年10月,原武、阳武二县全部解放,原阳县隶于冀鲁豫区第四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原阳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0年3月13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原武、阳武二县正式合并为原阳县,并与郑县、广武、封丘等县调整了边界。1952年,平原省撤销。原阳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9年改属新乡地区。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遂划归新乡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仍沿用原阳县民主政府时期的区划:一区杨湾,二区福宁集,三区齐街,四区大宾,五区官厂,六区原武,七区马庄,城关为城关区。11月,撤销城关区。一区改驻城关,二区改驻延州(后迁阳阿),其它五个区依旧。1950年6月,建立城关镇,一区改驻葛埠口。
1949年至1952年8月,全县707个自然村镇(含城关镇)共建立180个行政村,分属于各区:一区辖26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二区辖24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三区辖22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四区辖23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五区辖30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六区辖26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七区辖25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城关镇(区)辖4条行政街(村)7条自然街(村)。
1952年8月,全县改划为8个区一个镇。区下设乡,至1953年全县共建101个乡:一区驻杨湾,辖13个乡,63个自然村;二区驻阳阿,辖12个乡,83个自然村;三区驻齐街,辖15个乡,70个自然村;四区驻郭庄,辖11个乡,81个自然村;五区驻官厂,辖13个乡,117个自然村;六区驻原武,辖13个乡,102个自然村;七区驻王村,辖12个乡,108个自然村;八区驻大宾,辖12个乡,78个自然村;城关镇辖4条行政街7条自然街。
1955年10月,撤销区,划为15个中心乡,将101个小乡并为46个乡,城关镇依旧。杨湾中心乡:辖3乡,33村;葛埠口中心乡:辖3乡,51村;福宁集中心乡:辖2乡,22村;路寨中心乡:辖3乡,37村;齐街中心乡:辖4乡,44村;太平镇中心乡:辖2乡,40村;陡门中心乡:辖3乡,50村;大宾中心乡:辖3乡,41村;包厂中心乡:辖3乡,27村;官厂中心乡:辖4乡,74村;十区中心乡:辖3乡,62村;原武中心乡:辖3乡,67村;师寨中心乡:辖3乡,32村;新庄中心乡:辖4乡,43村;阳阿中心乡:辖3乡,40村。
1956年10月,撤销中心乡,改划20个乡,一个镇。扬湾乡,辖30个农业社;福宁集乡,辖28个农业社;师寨乡,辖23个农业社;原武乡,辖34个农业社;新庄乡;辖22个农业社;马庄乡,辖34个农业社;孟尧乡,辖27个农业社;官厂乡,辖27个农业社;包厂乡,辖14个农业社;郭庄乡,辖14个农业社;韦城乡,辖25个农业社;齐街乡,辖28个农业社;孟寨乡,辖16个农业社;路寨乡,辖33个农业社;阳阿乡。辖21个农业社;延州乡,辖27个农业社;太平镇乡,辖23个农业社;葛埠口乡,辖24个农业社;大张寨乡,辖16个农业社;城关镇,辖4个农业社。
1958年4月,全县20个乡合并为11个大乡,城关镇依旧。杨湾乡,辖59个社;师寨乡,辖40个社;原武乡;辖34个社;韩董庄乡,辖56个社;葛埠口乡,辖31个社;官厂乡,辖47个社;大宾乡,辖49个社;朱庄乡,辖42个社;路寨乡,辖36个社;齐街乡,辖50个社;阳阿乡,辖39个社;城关镇,辖4个社。
1958年8月。全县11个乡、1个镇全部改建为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不久,葛埠口公社并入城关公社,全县共11个人民公社。农业社改称联队,后称大队。大队辖生产队。
1959年,全县11个公社合并为9个公社:福宁集、师寨、韩董庄、官厂、大宾、陡门、阳阿、齐街、城关。
1962年,增设祝楼、靳堂、路寨3个公社。
1963年,设葛埠口公社。
1965年,设原武公社。
1971年,设梁寨公社。
1973年,设黑洋山、葛庄、蒋庄、包厂、郭庄、太平镇、王杏兰7个公社。至此,全县固定为22个公社。
1982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1982年4月,葛庄公社改称桥北公社。
1983年底,取消人民公社改称乡,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村民小组。1985年,原武乡改为原武镇。全县共2个镇,20个乡,552个行政村,3435个村民小组。
城关镇:辖18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
葛埠口乡:辖27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
福宁集乡:辖17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
黑洋山乡:辖15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
师寨乡:辖33个行政村,231个村民小组。
祝楼乡:辖23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
桥北乡:辖20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
韩董庄乡:辖27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
原武镇:辖25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
蒋庄乡:辖27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
官厂乡:辖32个行政村,230个村民小组。
包厂乡:辖17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
大宾乡:辖27个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
郭庄乡:辖19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
陡门乡:辖26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
梁寨乡:辖25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
齐街乡:辖42个行政村,262个村民小组。
太平镇乡:辖22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
路寨乡:辖33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
阳阿乡:辖35个行政村,237个村民小组。
王杏兰乡:辖22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
靳堂乡:辖20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
1997年,原阳县面积1339平方千米,人口60.1万,辖2个镇、20个乡。
2000年,原阳县辖3个镇、1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42409人。
2005年,原阳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黑洋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葛埠囗乡管辖;撤销王杏兰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福宁集乡管辖;撤销包厂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靳堂乡管辖;撤销梁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太平镇乡管辖;撤销郭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陡门乡管辖,截至2005年12月31日,原阳县辖3个镇、14个乡。
2012年原阳县祝楼乡的新庄、新王村、王村、新村、杨庄、刘庄、胡堂7建制村析出,与农牧场合并,设立龙源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办公地址设在龙源社区)。
2014年,撤销城关镇,对其所辖行政区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设立街道办事处具体事宜由新乡市人民政府按照《河南省街道办事处设置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将批准结果报河南省民政厅备案。
2014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原阳县行政区划调整,新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原兴、阳和街道办事处。原阳县3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含3镇14乡)。
2018年11月原阳县撤销大宾乡设立大宾镇、撤销官厂乡设立官厂镇。
2022年全县辖4镇8乡2个办事处(其中原武镇、桥北乡、祝楼乡和龙源街道办事处委托新乡市平原新区管委会管辖),总人口62万(2016年),区域总面积1022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