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百科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壮族节日有哪些习俗(民族介绍——壮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9 09:08:03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且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不过主要分布地区还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也多有壮族聚居。

此外,在越南北部与中国相邻的地区也有壮族分布,称为岱侬族,是越南54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其文化、习俗、语言与国内壮族基本相同。中越两国的壮族在不断交流中,民族文化日益发扬光大。

民族历史

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统称为“百越”,其中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ōu)”、“骆越”就是壮族先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兵岭南,遭到了当时西瓯人的奋起反抗。直到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在广西东北部修筑“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勤补给得到保障后,才战胜西瓯人,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其划入中央王朝版图。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僚”或“俚僚”,是西瓯和骆越人的后裔。

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战乱,许多世家大族迁至岭南,促进了当地封建化,也使世代居于岭南的大姓贵族崛起称雄,进而出现了冼(xiǎn)氏、宁氏、黄氏、李氏等土著大姓。受汉文化影响,宗族势力在这时开始发展,建祠堂、立族规、修族谱,一些地区的族长也出现了长子继承制。

隋唐五代以后,壮族先民仍有俚、僚、乌浒等称谓,同时还衍生出如“西原蛮”、“黄洞蛮”等以地域或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

宋代后,才开始出现“撞”、“布土”等称谓。元明时期被侮译为“獞(tóng)”,也有自称壮、侬、郎、土的。明清时“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作为壮族族称而普遍开来。

1952年,将族称统一为“僮”。1965年改为“壮”。




民族信仰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民间有天神、雷神、土地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多种神明崇拜。

传统信仰是麽教,壮语里将本民族宗教的神职人员称为“麽”,意为巫术、法术、智慧的总称。麽教信奉的布洛陀是壮语音译,指“山里的老人”或“无所不知的老人”。壮族人认为他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是创世神的存在。



壮族人民还在神话的基础上创作了《布洛陀》史诗,以诗歌的形式讲述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描绘了史前时期壮族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魏晋时期,中原的道教与佛教传入岭南,与壮族的宗教体系融合,形成了以原始麽教为主、吸收道教佛教的多神信仰宗教,并衍生出神职人员“师公”,为群众消灾祈福、驱鬼镇邪。

汉族道教中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族盛行,壮语把其神职人员称为“道公”,民间又叫“喃嗼先生”。道公没有固定的场所修行,只会临时开坛做法。在本土宗教的影响下,事奉的神明除道教原有的以外,还加入了一些佛教和本土神。


相比道教,佛教在当地影响较小,有少数寺院,信奉者多为南居的汉族人,寺庙规模、人员都较中原缩减很多。佛教教义与壮族习俗、观念有很多冲突之处,故只有乐善好施、行善积德等观念为壮族人接受。


民族文化

壮语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分南北方言,其语法、词汇基本相同。


唐宋后,壮族曾流行以汉字为基础的“土俗字”(现称古壮字),融合汉字的语音语义创造而成。土俗字有着汉字方块字的字形,在近百年的族谱、山歌本、信件、碑文等文献中都有留存。不过这种文字由于地区间差异大,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



1955年,国家政府组织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进一步修订、推广。现在纸币背面右上角,就有壮文标注。

壮锦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源自宋代,历史悠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锦采用棉麻线平纹交织,正面与背面花纹对称,纹样复杂,色彩鲜明,工艺十分精巧。传统纹样有万寿纹、万字菊纹、水纹、云纹、回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现今又发展出桂林山水等80多种新纹样,极富民族与地域特色,多用作背包、服装、被面等装饰。


织就一匹壮锦需要15道工序。一张宽50cm长180cm,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要160个工时,中等难度的壮锦织造时长翻倍,多种颜色搭配的壮锦则耗时更长。由于工艺复杂,所以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

壁画

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左江崖壁画”,亦称“花山崖壁画”,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


壁画目前共发现183处,其中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最为著名。图案色彩鲜红,以人像为主,其次为类犬、飞禽等动物及铜鼓、环首刀、长短剑等器物。人像双手上举,双脚叉开,像壮族道公跳师公舞,又像欲要跃跃的青蛙,有正身、背身、侧身多种姿势。


民族习俗

节日

壮族节日很多与汉族相同,最具民族特色的当属“三月三”歌节。

壮族向来以善歌著称。相传唐代有位著名女歌者刘三姐,因创作出多首曲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民歌,揭露当时统治者的黑暗,而在壮族人民中广为传颂,被誉为“歌仙”。


壮族的三月三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所以又叫“歌仙节”,人们在这天会赶歌圩(xū)、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会对歌、碰彩蛋、抛绣球,相互传情。民间家家户户会蒸五色糯米饭,以求身体健康、人丁兴旺。此外还有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习俗,热闹非凡。




婚俗

壮族多为一夫一妻制,古时盛行“从妻居”,即“女娶男嫁,夫从妻居”。近现代时,一些壮族农村地区仍沿用该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由十来个姐妹陪伴到新郎家中,有的会在婚礼过后就返回娘家,有的会同姐妹在新房中唱歌度过新婚之夜,次日再一起回娘家。婚后只有在农忙或节日时会去夫家,两到三年后或怀孕后才会长住夫家。


古代壮族还有纹身、凿齿的习俗。宋代《太平寰宇记》就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现在,这些习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保留。


绝美风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人一眼难忘。


位于崇左的德天瀑布,地跨中越两国,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流经中越的归春河沿陡崖奔涌而下,气势磅礴,激荡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光彩。



同样位于崇左的明仕田园,山清水秀,不输桂林。这里可以观赏到喀斯特峰林奇观,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碧江竹影,还可以在民风淳朴的壮族村落体验传统民俗。


位于靖西的鹅泉,是归春河的源头。宁静的小村庄内,泉水从地下暗河中涌出。水质常年清澈,游鱼可数。其中盛产鲤鱼,据说在泉边大声呼喊就会有鲤鱼受惊跃出水面,从而形成了“鹅泉跃鲤三层浪”的奇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