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统一六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被认为是起了重大作用的。那么为什么是范雎提出的这个战略,它真的奏效吗?
国与国之间的斗争,自古有之。战国之前,走的路线是分封制,据说西周时分封了71个国家,到了春秋,封国上百。这些国家都是城邦式的,即使是大国也就是掌握几个大城市。所以当时的贵族主要是管理这些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封邑。邑就是城市,封的地方也是城市,那种荒郊野外,给了也不去,当时人口稀少,土地不值钱。国与国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也就是所谓的国界。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也不发达,很难组织比较远的远征。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南下想要攻打楚国,北上攻打戎狄,这种就属于远征了。但这种远征只是偶尔为之,而且不会大规模展开。比如齐国攻打楚国,其实就是吓唬吓唬,最后教训了一下蔡国,就回去了。所以在这种生产力的情况下,打仗主要是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乱战,谈不上“远交近攻”这样的战略。总结一句话就是,当时没有“远交近攻”这样的战略条件。
到了战国时期可就不一样了。首先,国家已经不是城邦的概念,有了国界,国与国之间开始接壤。那么国家之间就有了明显的远近的感觉。其次,战国时期的战争也不是贵族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力的较量,不论贵族、平民都要作战,这就使得战争规模非常大,动不动就是各自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例如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的军人就多达四十万。最主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远距离作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和可能。比如五国伐齐,五国伐秦,齐秦可是一东一西,这样的远征对于各国都不是个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和谁打,再和谁打,就要仔细考虑了。
那么为什么是秦国选择了这个战略呢?也有几个原因:一是秦国当时实力最强大,有选择对手的权利。如果是一个弱国,老是被人打,怎么可能选择对手呢?强秦当时独自面对山东六国,那么和谁联合、与谁为敌,这才是需要思考的。二是秦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秦国在西方,并不是四战之地,如果秦国在中央腹地,和谁距离都差不多,也不会有远近之分了。三是当时其他各国的想法也经常改变。有时合纵、有时连横,这就让秦国在战略上有了更多选择,张仪、甘罗这些辨士,到六国那里忽悠,就会有效果。所以,秦国是当时唯一有选择“远交近攻”这个战略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又是范雎才能提出来了呢?这就和当时秦国的国内形势有关系了。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他的继位可不是顺风顺水的。他不是嫡子,本来国君位置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他老爹是秦惠文王,死后是哥哥秦武王继位。不过秦武王在周王室举鼎时被砸死了,正直年轻力壮的秦武王没后代,那么他的弟弟们就开始了王位争夺战。这时的秦昭襄王远在燕国做人质,是外部的赵武灵王以及内部的亲妈宣太后(芈月的原型)以及亲舅舅魏冉,让他回国继位的。回国后亲妈和亲舅舅还帮他解决了国内的那些要夺位的兄弟们。
所以,秦昭襄王继位初期是亲妈宣太后垂帘听政,对外事务上主要依靠魏冉以及宣太后另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这四位主持朝政的当时被称为“四贵”,富可敌国。这就相当于把秦昭襄王架空了,可想而知,这时候的秦昭襄王有多郁闷。如果“四贵”能真正帮助秦国开疆拓土也算是好事,可他们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特别是穰侯魏冉,权势很大,捞得好处也最多。其中最过分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封邑,长途跋涉攻打齐国。这又是为什么呢?齐国和秦国可离着十万八千里。
这魏冉既然被封为穰侯,封地肯定就是穰邑,这个穰邑在今天河南邓州。陶地原本属于宋国,齐国觊觎宋国很久,终于灭了宋国,当然也得到了陶地。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宋国可不是个小国,这样的国家说灭就灭,齐国以后还了得?所以后来燕国乐毅带领五国伐齐,差点将齐国灭了。既然是五国伐齐,那么五国肯定要分享胜利果实,于是齐国的陶地给了秦国,秦国就顺手加封给了当时国相魏冉。这陶地可不一般,当时是天下经济的中心,春秋末期有名的越国大夫范蠡就经营此地,他可是当时的大富翁,可见陶地有多富庶。陶地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
魏冉得到这么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当然满意。他就想着要丰富、扩大自己在陶的地盘。可这陶地是块飞地,它不与秦国接壤,要想到陶地得跨过韩、魏等国家。于是魏冉组织了几次跨越空间的讨伐齐国的工作。当然,魏冉也可以从齐国攻打韩、魏,一直达到陶地。但魏冉也不傻呀,一是这样太慢,二是这样先肥起来的肯定是秦国,三是真的这样打过去了,那后面得到的土地也都是秦国的,怎么可能扩大他的陶地呢。所以,十五年来,秦国没有扩充到函谷关东边半步。
这时范雎出现了,他是魏国地下很地位的人,不过却很有本事。他在魏国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逃到了秦国。他敏锐地抓住了秦昭襄王和魏冉一党的矛盾,面见秦昭襄王说了这样的事情。他先说魏冉不忠“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接着他给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舅不可忍。秦昭襄王要对这个亲舅舅下手了。你不是喜欢你的陶地吗,那干脆你去了就别再回来了。秦昭襄王将太后的权力剥夺,将魏冉为首的“四贵”撵到了各自封邑,完成了权力的交接。范雎也终于得偿所愿,成为秦国的国相。
后来,秦昭襄王以及他的后人,直到秦始皇,都是遵从了“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附近的国家,交好远处的国家,从而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